AI负责效率,人类负责温度
现在个人开发产品,AI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虽然效率提上去了,但是摆脱不了输出的产品有一股AI味。你很容易跟别人开发的产品“撞衫”。
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AI味?
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各个大模型底层的训练数据来源重叠性高。它们的训练数据往往来自相同的开源代码库,比如:
这些数据本身就偏向模板化、组件化,导致大模型通过训练得到的成果也是这些“常见的布局、通用的样式”。
虽然,AI编程的优势显而易见:高效、快速、低成本,能快速产出一个完整的可用版本。但是,初始化的版本除了上述说的一些「AI味」外,常常还显得机械、缺乏「人味」。
要想真正开发出一个产品,还需要在AI的基础上进行人为优化。
懂技术开发的同学可以自己接手细化,不懂技术的同学可以继续给AI IDE喂提示词,直到把细节打磨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这里不得不提一嘴:首先自己得有0-1的能力,其次AI才能在你手里实现1-N。
下面将从视觉、文案、交互,三个角度出发,介绍如何让AI生成的产品(以网站为例)去掉「AI味」。
布局千篇一律,像“万能模板”。细节不足,比如按钮、阴影、间距都显得生硬;
举几个常见的AI味较浓的效果:
个人文案不专业,但是对于AI写文案,还是要吐槽几点;
不过,文案这块要看网站的类型,专业性非常强的网站,可以用AI的话术;其他类型的网站,还是在AI基础上做文案的“二创”会比较好,可以多带点语言的温度。
AI初始化后的网页,很多交互往往是不齐全的;
这一步是讲怎么将自己的产品(网站)移除模板化、组件的感觉,也就是“AI味”。
这是一个需要很多耐心的过程,需要自身参与进来,以“人”为主导去做产品的二次调整。
会开发的同学可以自己直接改代码做产品去AI味,因为有些细节方面,喂提示词还不如直接直接上手改的快。
不会开发也没事,找一个好用的AI IDE(如Claude Code),提示词写的细节或明确一些,AI也会安排的明明白白。
如果摸不准从哪些角度入手去调整,可以参考我介绍的三个角度:视觉、文案、交互。
这个环节很要求审美,如果不是设计出身,真的很难去把控,甚至不如直接用AI味视觉效果;
从视觉上,肯定还有很多值得调整的地方,上面举例的只是几个比较典型的方向,好看的产品设计,需要人为参与,好好打磨的。
我以自己的网站「楼里」为参考,可以让AI IDE初始化网站的时候,直接将以下几个地方抽离成基础的、可公用的样式,定义一个global.css放置公用的目录下,后期直接用这个文件中的变量,这样可以做到统一的管理,网站每个页面也会更加的整体和统一。以下是详细的参考方向:
颜色系统(主色调)、背景色、文字颜色、边框颜色、阴影、圆角、间距、字体样式、字体大小、字重、行高、断点、标题样式、段落样式、链接样式、按钮基础样式、卡片样式、容器样式、文本样式、标签样式、响应式样式。
这块个人并不专业,不过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考虑:1、具体化;2、人性化;3、差异化;
具体修改可以再次交给AI,让它去润色,使得文案看起来多点人味。还是那句话,需要多点耐心。
交互其实很多AI IDE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重要的一点,需要人为的参与后,才能输出最终满意的效果:网站整体的逻辑闭环。
逻辑闭环包括但不限于:页面上的交互、路由的跳转、悬停提示、加载动效、反馈文案、触控体验等等。
如果需要数据存储的话,当然还有关键的一点,前后端的接口交互。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这块逻辑,都需要自己深度参与进去。「楼里」网站是自身为主,AI为辅的思路去实现这个流程的。如果不懂开发的同学也没事,让后端的AI整理好接口文档,丢给前端的AI去对接就行了。不过需要自己去体验下有没有明显的bug。
下面放一张我在首页改造的实践操作;
导航栏:产品名和logo图不是自己的,调整了自己的。导航栏整体改成向左排列,选中状态太AI模板话,去掉了背景。右侧加入登录和登录后的头像。
内容部分:大标题文案调整为楼里网站的文案,按钮样式没做调整,但是按钮文案改成楼里网站的文案。右侧图标典型的AI味,emoji表情居多。给AI喂具象化的提示词,重新输出了一张符合网站整体的图片,替换了右侧部分。
调整肯定是很多的,上面只是举了其中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以不在意这种细节,直奔主题,输出最核心的功能,这种思路也没毛病。
AI让网站开发高效,但不能代替人类的审美与情感表达,“去AI味”不是完全否定AI,而是让AI生成结果更贴近真实需求。
未来趋势:AI负责效率,人类负责温度。
参与评论
手机查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