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希望机器人有人类之“心”,便于人机交往,实现人机共鸣
1.2. 要求机器人必须遵守诸如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之类的底线规则
1.3. 机器人必须创“芯”,心芯合一,才能真正增进人类的福祉,共同构建未来世界的智能社会
2.1. 机器人不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反而会增强我们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精确性
2.2. 手机曾是少数富人的专属奢侈品,现在,数十亿人每天都在用智能手机获取即时信息、与他人即时沟通,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得以提高
2.3. 机器人并没有变成神奇、全能的独立实体
2.3.1. 机器人独立行动并完成任务,为人类节省了时间
2.3.2. 我们可以与之合作,以增强感知,扩展影响范围,提高精确度、力量以及处理和响应大数据集的能力
2.4. 机器人是工具,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
2.4.1. 锤子也没有好坏之分
2.4.2. 可以将新一代非凡的机器视为高级锤子,其影响和价值取决于我们的利用方式
2.4.3. 与机器人合作研制更有效的药物
2.4.4. 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2.4.5. 将那些对人类来说过于危险或困难的任务交给它们
2.4.6. 让机器人进行同声传译,甚至让它们赋予我们超能力
2.4.7. 机器人可以赋予我们超能力
2.5.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做得都比机器人好,但在某些领域智能机器超越了人类
2.6. 机器人可以模仿艺术,但创造力远不及艺术家
2.7. 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的机械设备,它从周围环境中接收输入信息,处理所获取的信息,然后根据输入信息采取物理行动
2.8. 三个步骤
2.8.1. 感知
2.8.1.1. 机器人要能通过摄像头、麦克风、力传感器或其他传感设备收集有关世界的信息
2.8.2. 思考
2.8.2.1. 机器人要能处理这些信息,制订计划或做出反应
2.8.3. 行动
2.8.3.1. 机器人要能执行行动
2.8.4. 运作正常的机器人需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3.1. 机器人学
3.2. 人工智能
3.3. 机器学习
4.1. 可穿戴机器配有电动关节,可以增强或提升用户的力量
4.2. 在生活的许多领域,可穿戴机器人都是增强力量和耐力的一种方式
4.3. 外骨骼可通过电动机、气动装置、液压装置或杠杆来提供动力,它作用于四肢,可增强你的力量或耐力
4.3.1. 就人体而言,是肌肉带动骨骼活动
4.3.2. 身着可穿戴机器人,电动机可以完成肌肉的部分工作
4.4. 即使受控于人,外骨骼仍有资格被称为机器人
4.4.1. 外骨骼的骨架包裹着用户全部或部分身体
4.4.2. 骨架里的传感器监控用户的动作,服装里的计算机大脑会决定如何帮助用户
4.5. “感知-思考-行动”的循环让可穿戴机器成为机器人
4.6. 外骨骼在科幻小说的世界中不断演化,实际的研究也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4.6.1. 通用电气开发的哈德曼(Hardiman)是人们开发出的首批现代外骨骼之一
4.6.1.1. 它是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目标是帮助用户举起1500磅的重物,但其表现不尽如人意,从未有人穿戴它通过真正的测试
4.6.2. 日本公司赛百达因(Cyberdyne)
4.6.2.1. 该公司以电影《终结者》中的公司名称命名,率先推出了HAL(混合辅助肢体),它是一种协助行走的下半身外骨骼
4.7. 应优先考虑可穿戴机器人的医疗用途
4.8. 与好莱坞向我们灌输的机器人形象迥然不同
4.8.1. 人们认为,可穿戴机器笨重、僵硬、坚固、无法弯曲,移动起来呆板得像跳机器人舞
4.8.2. 坚硬的材料确实可以建造更强壮的机器人,但较重的框架以及移动所需的较大的发动机也会消耗更多电力,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运行时间
4.9. 驱动反馈循环的大部分技术是柔性的
4.10. 可穿戴机器人可以充当你的监护人
4.10.1. 可穿戴机器人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利用所学模型以及传感器捕获的身体测量数据,在你处于异常活动状态时进行自动调整
4.10.2. 可穿戴机器人可以监测哮喘易感者的呼吸,一旦发现哮喘发作的信号就发出警报
4.10.3. 可穿戴机器人能够追踪你的肌肉活动,预防或自动助力有背部拉伤风险的动作
4.10.4. 服装使用内置、柔软但结实的人造肌肉,可减轻你的负担,承担一些搬运重物的工作
4.10.5. 防抱死制动系统,它可以监控汽车轮胎和道路之间的滑移
4.11. 可穿戴机器人不会赐予我们超人的力量,我们无法变成绿巨人
4.12. 新型人造肌肉最有前景的设计是折纸技术
4.12.1. 日本的折纸艺术属于数学内容丰富的领域,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技术
4.12.2. FOAM(受折纸艺术启发的流体人造肌肉)由柔性的硅皮肤组成,它覆盖着类似手风琴的压缩和膨胀材料
4.12.2.1. 薄型传感器和FOAM致动器只是原型,需要将其产品化
4.12.3. 人造肌肉很轻薄,可以叠放在纺织品中,但足够坚固,能协助人体移动
4.13. 早期外骨骼的缺陷是传感器和电机过重,可穿戴机器人必须插入电源,因为电池无法长时间维持其运行
4.14. 柔性外骨骼不仅能帮人们赶上去机场的车,其变体还可以在建筑、农业、文化、体育等需要力量或耐力的应用领域发挥作用
4.14.1. 建筑行业有使用外骨骼的需求,它们可以帮助工人举起重物、下蹲和完成重复性高空作业
4.14.2. 可穿戴机器人能减轻疲劳,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4.14.3. 工业协作机器人的设计和研发旨在使其与人类协同合作,增强人类的力量和能力
4.14.4. 柔性机器人手套可以智能消减振动,通过向打磨工具施加必要的力量来减轻压力,从而辅助工人的操作,延长其职业生涯
4.14.5. 外骨骼能让体能受限者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所有人在工作选择方面享有更加平等的权利
4.14.6. 为初高中生设计的智能书包可减轻笔记本电脑和教科书带来的负担,降低学生们背痛或受伤的风险
4.15. 当思考人与芯片的关系时,我们不将二者视为对立的力量,而是将二者视为合作伙伴,未来的可能性就展现在眼前,这些机器人就是完美的例子
5.1. 相比在水中近距离观察,无人机在悬崖上某个合适的位置观察的效果更好,因为潜水员的存在会改变鲸鱼的行为
5.2. 如今,无人机的能力要强大得多,不必飞得很远就能发挥作用
5.3. 扩展了人类的感知范围
5.4. 人类待在水下的时间有限
5.4.1. 像鱼一样游动的机器人
5.4.2. 机器人SoFi(发音像索菲)游起来会像鲨鱼一样来回摆尾
5.4.2.1. SoFi可以在其他水生生物周围游来游去,不会干扰到它们的行为
5.4.2.2. SoFi与普通鲷鱼差不多大,它在18米深的太平洋珊瑚礁群落周围畅游了一番
5.4.3. 人类潜水员可以潜入更深的海底,但水肺潜水员的存在会改变海洋生物的行为
5.4.4. 科学家可以远程监控SoFi,偶尔对其进行操控,以免造成类似干扰
5.5. 负责景观保护的环境和政府组织可以自动监测非法森林砍伐,而不会将负责人置于危险之中
5.6. 远程工作人员可以借助机器人将他们的手延伸到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在危险的核电站操纵或移动物体
5.7. 科学家可以窥探或聆听地球上许多神奇物种的秘密生活
参与评论
手机查看
返回顶部